|
庚子荷月咏斯宅
作者:斯海涛 2020/8/8 被浏览 735 次 评论
0 条 |
遂公睹夕阳, 象踞复龙蟠。① 山形笔架陡②, 溪淌松烟寒③。 千柱庥瓦挺, 百驹刻砖欢。④ 道嘉好施匾⑤, 蒙启松啸湾⑥。 象山百年塾⑦, 砚石三亩田⑧。 冀于斯为盛⑨, 孝义耕读传⑩。 注: ①斯宅的缘起:晚唐僖宗中和四年(公元884年),斯氏第25世祖斯德遂游学于诸暨上林(斯宅的古称),“睹夕阳于上林,度流泉于小济,兼有五指、三台、狮象、龙蟠之胜,种种文明所萃,堪为燕翼福地,爱卜吉于是乡而迁居焉。”简单地说,德遂公看到“上林”这个地方风景美、风水好,有天然的狮子、白象形状的奇岩把守山谷的门户,有龙盘踞,就定居了下来。 ②笔架山:斯宅村落周边最醒目的山,形似笔架,山峰陡峭。 ③松烟:墨的雅称。上林溪水质清冽,钟灵毓秀,好像自带墨香。“寒”指读书之苦。其实当地没人叫“上林溪”,一般跟枯水期露出的大片沙石滩合称“溪滩”,就像黄河古称河,长江古称江,天经地义。 ④斯宅有清代江南典型的聚族而居的大型宗族建筑群——斯氏古民居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千柱屋(当地称“千屋柱”)等在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千柱屋号称有1322根柱子落地,正厅照壁南面镶嵌有大型砖雕“百马图”。 ⑤千柱屋的建造者斯元儒在清嘉庆年间捐银万千以赈灾民,道光年间又以二千金首倡建举子赶考的考场,善举颇多,道光皇帝钦赐匾额:“活十万户饥民不让义田种德,庇廿四乡学士允称广厦树功”,并下旨准建“乐善好施坊”,子孙以此为荣,并视为道德标杆。此句兼合嘉庆、道光两个年号。 ⑥与千柱屋同时建造的斯家的私塾笔峰书院,位于屋后山腰的松啸湾,林壑幽美,营造考究。 ⑦斯民小学创办于1905年,由象山民塾发展而来,“以斯举有德于斯民,故以名焉”。《诸暨民报五周年纪念册》(1924年出版)载文:“象山民塾,尤得风气之先”,“为诸暨有学校之始” 。学校广聘本县和杭州有名的新派学者以及本族名师,学新名盛,慕名入学者不限本乡子弟,还有邻县学生。 斯民小学不但提高了当地民众的文化水平,也为国家培养了人才。2003年11月,校舍被诸暨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。 ⑧在一千多年的繁衍生息中,斯宅还涌现了无数耐人寻味的小地名:砚石田、香碓、清水钓鳖……各有渊源,未及一一考证。 ⑨千柱屋正大门青石门额上镌有“于斯为盛”四个九叠篆大字,系临摹北宋书法家米芾字迹,语出《论语》及《礼记正义序》等文献,在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也有“惟楚有材,于斯为盛”对联一副。“斯”字亦寓“斯氏”之意,一语双关。 ⑩斯舜威老师将上林斯氏文化概括为八个字:“孝义立族,耕读传家”。 |
|
|